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正文
刘国祥:红山文化已进入文明时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重大社会变革成为节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及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考古材料。根据这些材料,您提出了红山文化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论断,这是基于何种方法?现有的考古材料如何证明这一点?

  刘国祥:张光直先生的《论“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对如何研究文明起源的方法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他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辽西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借鉴作用。通过对辽西地区不同阶段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予以总结分析,可以确定辽西地区史前社会发生质变的阶段。

  红山文化之前,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两个重要阶段。红山文化之后,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期,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崛起及崭新文化面貌的出现铺平了道路。从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分化及技术水平、文化交流等诸多特征看,公元前3300—前3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相比,辽西地区史前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应为探讨该地区是否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节点。

  此外,从红山文化的遗址分布、房址形制和聚落布局、祭祀性遗址的分布和布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等方面也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晚期晚段的辽西地区史前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已经步入初级文明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红山文化历经1500年之久,它何时进入了文明社会?有什么具体特征?

  刘国祥: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阶段是在距今6500—6000年左右,代表红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在早期晚段,通过吸纳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红山文化在辽西地区正式形成。中期阶段是在距今6000—5500年左右,这是红山文化全面发展的阶段,开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期。晚期阶段是在距今5500—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期,社会内部发生了重大变革。

  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约5300—5000年,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部分,对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山文化与红山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红山文明是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红山文化基础上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出色传承、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凝聚精华;其主要标志:一是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二是等级制度确立,玉礼制系统形成,特权阶层出现;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崇拜最具代表性。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

农业发展为文化兴盛提供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红山文化进入文明社会有何影响?

  刘国祥:红山文化中、晚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渔猎—采集经济依旧十分发达,稳定而富足的食物来源为人口的迅猛增长和手工业的分化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的经济形态中,渔猎—采集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兴隆洼文化时期农业经济已经产生,旱作农业系统开始形成。赵宝沟文化时期农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红山文化的兴盛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从生产工具看,从小河西文化至红山文化,均发现成组的磨盘和磨棒,用作加工谷物的工具。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磨制更加精细的宽身、窄柄、尖弧刃石耜,其实用功能显著增强。在收割工具方面,从红山文化中期以后,才开始大量出现磨制的长方形或桂叶形双孔石刀。由此看出,红山文化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了配套的掘土、收割、加工工具,农业经济的主导性地位得以确立。

  从古环境资料看,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在距今6000年左右气候转暖,为红山文化晚期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保障。此外,红山文化细石器加工技术十分成熟,除常见的细石叶和石核外,三角形石镞大量出现并广泛使用,助推了渔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经济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渔猎—采集经济依旧十分发达,两者有机互补,开创出辽西地区前所未有的生业模式,成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确立独尊一人式王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于认识红山文化时期的王权形式有何新认识?是否有新的考古材料可以为之提供例证?

  刘国祥:2002—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进行了大规模发掘。红山文化四号大型石棺墓(以下简称“牛十六M4”)的发现最为重要。该墓保存完整,墓葬形制别具一格,玉器的出土位置和组合关系明确,它的发现是探索红山文化晚期独尊一人式王权确立的重要例证。

  这座墓葬的圹穴长3.9米、宽3.1米、深4.68米。石棺内壁长1.9米、宽0.5—0.55米、高约0.65米。石棺砌筑精致,是目前所发现的红山文化规格最高的一座大型石棺墓。

  从随葬品来看,牛十六M4内随葬品共有8件,其中玉器有6件,分别为玉环3件,凤、人、斜口筒形玉器各1件,还有2件小型绿松石坠饰。随葬玉人、凤和斜口筒形玉器代表一种高规格的玉器组合关系,墓主人应是牛河梁遗址已发现的墓葬中生前社会地位最显赫的人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山文化积石冢不仅是埋葬死者的茔地,同时也是生者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牛河梁遗址集坛、庙、冢于一体,是红山文化晚期规模最大的中心性祭祀遗址。被埋在积石冢石棺墓内的少数死者并非普通社会成员,生前应是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同时也是掌管社会政权的统治阶层,死后成为被祭祀的对象。从牛十六M4可以看到红山文化晚期独尊一人式王权的确立,它的发现对于客观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